










姓名:贺爱喜
贺爱喜作为河北工程技术学院通讯工程专业的一名学生,在2025年寒假积极响应“返家乡”社会实践号召,主动报名参与朝南社区志愿服务工作。在为期20天的实践中,以“服务社区、反哺家乡”为目标,围绕防诈骗宣传、关爱独居老人、居民档案整理及垃圾分类推广四大任务,累计服务居民30余人次,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。
实践过程
一、防诈骗宣传:筑牢社区安全防线
春节期间,针对老年人易受电信诈骗的问题,我主动策划“守护钱袋子”专题宣传活动。通过查阅案例资料、咨询社区民警,张贴了《老年人防诈骗指南》于社区中,用通俗语言解析“保健品诈骗”“冒充公检法”等常见骗局。为提升宣传效果,我联合社区网格员开展“敲门行动”,逐户走访60岁以上独居老人,面对面讲解诈骗手段,并手把手教他们安装“国家反诈中心”APP。活动期间,共发放宣传单页150余份,帮助23位老人完成反诈软件安装。
二、暖心助老:做独居老人的“贴心人”
在参与社区“暖冬行动”时,我重点关注了8户独居老人的生活需求。除了定期送去米面粮油等物资,更注重情感关怀:为中风卧床的李爷爷录制家乡戏曲解闷,帮视力衰退的王阿姨代读子女来信,陪孤寡老人赵大爷贴春联、包饺子。得知部分老人因腿脚不便无法采购年货,我建立“爱心联络卡”机制,将志愿者电话与老人需求精准对接,累计代购药品、生活用品17次。大年初一当天,我与社区工作者共同筹备“爱心团圆饭”,让老人们感受到“家”的温暖。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:基层服务不仅要解决物质需求,更要传递人文温度。
三、档案整理:用专业赋能社区治理
面对社区纸质档案繁杂、查询效率低的问题,我发挥专业特长,协助开展居民健康档案数字化工作。通过设计“一户一档”分类标签,将200余份档案按楼
栋、年龄、慢性病史等要素重新归档,并建立电子检索目录。在整理过程
中,我发现部分居民联系方式过期,主动利用晚间时段上门核对信息,更新数据50余条。这项工作让我意识到:基层治理的精细化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支撑,青年学子完全能在平凡岗位上贡献智慧力量。
四、垃圾分类:引领绿色生活新风尚
为推进垃圾分类常态化,我牵头组织“垃圾分类进万家”主题宣传活动。设计“知识竞赛+趣味游戏”互动模式:通过“垃圾卡片分类赛”吸引儿童参与,;针对厨余垃圾投放难题,制作“家庭分类三步法”短视频在社区微信群传播。活动期间,我带领志愿者团队发放分类垃圾桶50个,组织专题宣讲3场,覆盖居民200余人。更令人欣喜的是,在我的提议下,队伍,推动垃圾分类从“短期热潮”转向“长效治理”。看到居民们从“嫌麻烦”到“主动分”的转变,我深切感受到:改变习惯需要耐心,但每一份微小的努力都在为生态文明添砖加瓦。


实践总结
最后的结语:在躬身实践中书写青春答卷。
这段社区服务经历,让我褪去了“象牙塔”的稚气,学会了用脚步丈量民情、用实干诠释担当。当独居老人紧握我的双手连声道谢,当垃圾分类点位的正确投放率稳步提升,当反诈宣传换来居民们的安心笑容,我更加坚定了扎根基层、服务社会的信念。未来,我将继续以“知”促“行”,以“行”践“知”,让青春在家乡的热土上绽放绚丽之花。
终审:党委宣传部